“钢铁运输线”是如何打造的
【字体:大、中、小】
【颜色:】
抗美援朝战争中,志愿军的后方运输线始终是战争双方激烈争夺的第二战场,其艰苦性、残酷性、危险性,在很多时候甚至高于正面战场。面对敌人的疯狂绞杀和重点封锁,志愿军官兵群策群力,与敌斗智斗勇,建立起一条条“打不烂、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”,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保障奇迹。
强化组织领导,实施集中统一的后勤指挥。入朝初期,由运输保障所引起的“礼拜攻势”成为制约作战进程的瓶颈。为有效解决运输问题,1951年1月下旬,东北军区在沈阳召开第一届后勤会议,特别强调“千条万条,运输第一条”,号召建设“打不烂、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”,对实现志愿军后勤工作历史性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进入1951年上半年,后勤工作虽有不少改进,但因入朝部队成倍增加和运力增长有限,后方供应进入最困难时期。中央军委敏锐捕捉到这一问题,为保证持久作战,在第五次战役尚未结束时,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,负责朝鲜境内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。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的成立,为志愿军的后勤保障逐步实现战略转变提供了组织基础,前线的供应逐步加强,满足了部队作战的需求。
适应战场发展,建立统分结合的供应体制。前三次战役,受当时条件限制,供应主要采取跟进保障、伴随保障的方式,分部、兵站随部队延伸补给线。但由于战场形势发展迅速,后勤分工不明,供应层次不清,出现了后勤与部队、后勤与后勤脱节的现象。后方供应物资无法按照作战要求及时运往前方,只能重点供应主要作战方向和部队,尽量使有限的运力发挥最大效能。第四、五次战役,依托新筹建的三条固定兵站线,实行供应站制度,各部队所需物资到供应站自运自取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运力不足的矛盾。
转入阵地战后,志愿军后勤部将整个战区后方划分为战役、战术两个层次,实行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,即按作战方向配置分部和兵站,分片包干供应到军,军以下再按建制逐级供应所属部队。实践证明,这种供应体制对阵地战阶段部队后勤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加强路网建设,完善纵横交错的运输网。在实行新的供应体制的同时,建设四通八达的兵站运输网,成为确保后勤工作根本性转折的一项重大措施。在公路建设方面,毛泽东指示,把修筑公路作为“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……要抓紧修几条宽大公路以保证供应”。1951年秋到1952年夏,志愿军后方部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路工作,不仅有4条公路干线由鸭绿江边直抵战区前沿,还有数条公路沟通东西海岸;各供应区有1至3条干线,各军、师有1至2条干线,团至前沿地域也有2至3条运输便道。此外,还普遍加宽了公路,设置了沿途掩蔽区,大大增加了行车安全。
在铁路建设方面,志愿军首先修通了国内的铁路,并新建了鸭绿江便桥,增加了一条中朝两国之间的重要运输线。铁道兵部队入朝后,志愿军在主要铁路沿线集中了4个师6万余人开展铁路抢修和维护工作,形成了志愿军战役后方和战术后方运输线相衔接,铁路、公路相交织,主要道路和迂回道路相配套,前后贯通、纵横交错的运输网。
运用多种手段,开展积极有效的防卫作战。志愿军在敌大强度、多频次、高密度、持续不断的“绞杀战”恶劣状况下,多法综合施策、空地密切协同,以抢修、抢运、保通、空战、地面防空五位一体的顽强行动,全面展开了反“绞杀战”。
为此,志愿军铁道兵部队第一时间补充了5个成建制的兵团,分班轮换昼夜不停地抢修。围绕“三角地区”的铁路抢修采取了诸多方式,比如以枕木排架代替大弹坑填土,在抢修桥梁时采取了“爬行桥”“水下桥”,甚至在夜间修复通车后天亮前主动拆除工字钢梁等重要部件,造成没有修复的假象,至第二天夜间再重新装上,又可以迅速通车。
除了铁路,公路运输也是美军“绞杀战”的重要目标。从1951年9月开始,志愿军命令除直接担负作战任务的部队外,其他部队全部投入到加固加宽公路、新修公路、修筑水下桥和汽车隐蔽所的工作中去,并在主要公路干线上设置防空哨,同时采取隐藏躲避、机动规避、隐真示假和抢修抢救等措施,大大减少了汽车的损失,提高了公路运输效率。
立足人民战争,发挥广大群众的聪明才智。“钢铁运输线”的保障奇迹,是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辉结晶,更是志愿军指战员和中朝人民勇敢与智慧的伟大胜利。后方公路运输线上的典型创造,就是防空哨制度,解决了夜间行车的重大问题。朝鲜战场上,为避免遭敌空中轰炸,公路运输多采取夜间行车,特别是入朝初期,司机由于不敢开灯,每夜行车距离只有30至40公里,还经常撞车、翻车,因事故损失的车辆一度超过被炸损失数。针对这一严重情况,后勤部门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想办法,在原防空信号站的基础上,设立了一些不固定的哨兵,无空情时让司机开灯行驶,敌机来临时哨兵鸣枪报警,司机或闭灯缓行或在路边隐蔽,汽车损失大大减少,车速也大为提高。这一制度建立后,行车速度到1952年已提升至每夜200公里以上,汽车损失率由第一年的40%下降到第二年的6%,第三年的0.5%。
在铁路运输线上,中朝两国军民运用群众智慧,创造出“片面运输”“合并运转”“顶牛过江”等一系列有效的特种运输方法,以至于在敌不断加强的空中攻势面前,朝鲜北部铁路运输能力仍然不断提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