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“最美奋斗者”山西省候选人事迹(一)

【字体:

【颜色:

申纪兰 坚守一生的奋斗品格

历史变迁,时代更迭。90年时光荏苒,岁月改变了她的容颜,让申纪兰从一个勤劳朴实的年轻姑娘变成饱经风霜的老者;时间改变不了的,是申纪兰永远奋斗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。忠于党、忠于人民、忠于祖国——90岁的申纪兰初心不改、矢志不渝,用决心和行动诠释了她坚守一生的奋斗品格。

她,第一个举起“男女同工同酬”的大旗。时间回到1951年,西沟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,申纪兰当选副社长。她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动员、带领社里的妇女,“走出”院门和男人一样下田劳动。当时,受封建思想影响,村里还坚守着“好女不出院”的旧训。申纪兰磨破了嘴,跑断了腿,终于动员社里22个妇女下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。然而,按照社里当时的规定,男人下田一天记10分工,妇女下田一天只记5分工。面对不公平,申纪兰带领妇女,和男人们展开“劳动竞赛”,用行动争取到“男女干一样的活,记一样的工分”。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,申纪兰提出“男女同工同酬”的倡议,后来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《宪法》。

她,坚持走完善农村经营体制的道路。1983年西沟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打破了多年来农民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,解放了生产力,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。1984年,申纪兰针对西沟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暴露的问题,大胆进行改革,探索出了一条“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”相结合、“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”同发挥的“双层经营”新路子。

她,不断探索山区发展之路。改革开放之后,山东、浙江等省的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,让申纪兰对山区发展有了新的认识:西沟要发展,必须办企业。1985年,西沟村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优势,建成了装机1800KVA的铁合金厂,当年实现利润150万元。之后,申纪兰又带领西沟人先后建成了磁钢厂、石料厂、饮料厂。

2012年,由于铁合金厂炉体小,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,申纪兰和西沟人痛下决心果断拆除,并按照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重要论述,对西沟发展重新定位,决心发展红色、绿色生态旅游。目前,已完成了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、西沟展览馆改造改陈,引进沙棘种植、加工、研发项目,建成西沟香菇大棚、光伏发电基地,探索出了一条“党支部+合作社+基地+农光互补+贫困户”的产业扶贫新模式。

她,竭诚奉献老区人民。申纪兰是唯一一位第一届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,她始终坚持“当代表就是代表人民利益,当代表就是给人民办事”的信念,60多年的代表生涯,她所提的建议很多都涉及“三农”,包括山区交通建设、保护耕地、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等,一桩桩、一件件凝结着她对农村的深情,折射出她的为民情怀。

90岁高龄的申纪兰,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,她仍在为平顺人民、为上党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忙碌奉献,她用自己的人生历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奋斗之歌。

李培斌 鞠躬尽瘁为人民

2015年10月15日,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因连续加班加点积劳成疾,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,当地干部群众无比悲痛。人们怀念他30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,怀念他作为普通党员干部“爱岗敬业、廉洁自律、为民务实”的优秀品格。

“我就是党和政府派来解决困难的。”自1984年从事基层民事调解工作时起,李培斌嘴边总是挂着这句话。他从事司法调解工作28年,调解了数以千计的民事纠纷,制止了上百次群体性械斗,使30多名遭遗弃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,让16名失足青年改邪归正,22名社区矫正人员痛改前非、迷途知返……看似小事,换来的却是千家万户的安宁和基层社会的和谐。在工作中,李培斌摸索总结了用情感染法、以柔克刚法、正义震慑法、亲情促动法等“人民调解十法”。如今,这套调解法则已经在全省司法系统推介,成为了人民调解工作的“活教材”。李培斌荣获县级以上奖励68项,先后被评为大同市首届道德模范、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、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、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等。2012年,他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,也是山西省司法战线唯一一名十八大代表。

李培斌常说:“咱父母就是扛锄头的,不能吃上公家饭了,就看不起老百姓,而要更好地服务老百姓。”正是他始终坚守这样的初心,“有事情、找培斌”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口头语。只要群众有需求,他没有上班下班之分;只要群众有危难,他丝毫不顾及个人得失。“我块头大,水冲不走”,雨季抗洪他冲在第一线;“你们往后站,我进去”,一处院落失火了他勇闯火海抢救财产;“给我住手”,他挺身而出勇夺板斧,果敢制止了一场械斗却伤了自己。为上访老汉洗澡,为纠纷当事人垫付医药费,帮助刑满释放人员开饭店,帮助儿女不在身边的村民苫窑顶……阳高群众说,李培斌生前为民做的好事,犹如天上的星星,看得见却数不清。

李培斌是公认的能耐人,但生活却一直清贫困顿。生前他获得荣誉无数,荣誉证书摞起来比一人还高,可他从没有把其视为谋取私利的资本。他结婚30年,租房子住了26年,直到去世的3年前才在县城边买了一块地基,借款盖起了3间小平房。虽然收入微薄,但李培斌看到生活特殊困难的人,总是要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些给予帮助,每年为此支出两三千元。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?李培斌坚定不移地回答说:“我是一名共产党员,带头搞好廉政建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,一定要把党的形象维护好,做好表率。”

贺星龙 党员大爱 医者仁心

大宁县位于吕梁山南麓、黄河东岸。这里沟壑纵横、梁峁交错,自古就是苦瘠之地。出生在这块土地上的贺星龙,运城卫校毕业后毅然返乡当了一名村医。19年来,他先后背破12个行医包,骑坏7辆摩托车,一直服务着方圆28个村子的4600名村民。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坚定信仰,这就是一名80后党的十九大代表的初心使命。

徐家垛乡是大宁县周边远近闻名的贫困乡,行医路上,贺星龙经常会遇到留守儿童需要接种疫苗的问题,于是,他主动找乡镇医院协商,一个人义务承担起了全乡1028名儿童的疫苗接种和200多名儿童营养包的发放任务。十几年来的行医生涯,让贺星龙对每一位村民的身体状况都了如指掌——谁患过哪些慢性病,谁对哪些药物过敏,谁家有几个小孩,谁有没有烟酒嗜好,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,他心里都一清二楚。

贺星龙深知父老乡亲们生活的艰辛,为此,他除了对病人免收出诊费、注射费以外,还对特困户、五保户和烈士家属免收药费,对家庭困难一时掏不起药费的群众,他总是说“先治病吧!药钱啥时有了再说!”村民欠账时间最长的超过10年。说是医生,他还主动管了不少的“闲”事,他长年照顾着村里的孤寡老人,送米送面;他不仅是一名医生,还是村民们致富的领头人,带领村民引水、修路、栽果树,修路灯、调电视接收器、推销农副产品等,村里的事儿样样离不开他。

上村一名五保户叫冯对生,70多岁了,早年患上骨髓炎,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,年纪大了,病情越发严重,长期卧床不起,一年四季家里很少有人去。老人经常给贺星龙打电话,贺星龙接到电话就去。老人臀部褥疮,多处伤口化脓,一进门,老人伤口发出的异味,呛得人出不上气。贺星龙就每隔两天给老人换一次药,这一干就是十几年。

徐家垛村85岁的贺德明,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退伍军人。早些年,老人的老伴和两个儿子先后过世,老人的生活十分困难,而且,老人患有严重前列腺增生症,需要靠插排尿管排尿。贺星龙心里记挂着老人,只要老人一个电话,无论是白天黑夜,贺星龙都会及时赶到,为老人更换导尿管。11年过去了,贺星龙跑了老人家多少次,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。而且,11年来,贺星龙从未收取过老人一分钱。

寒来暑往,贺星龙的行医范围越来越远,不变的,是随叫随到的出诊承诺。“病人就是亲人,电话就是病情,病情就是命令,时间就是生命”,贺星龙把“24小时上门服务”的承诺放到了自己手机的彩铃上,用爱心和坚守服务这片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。

刘桂珍 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业绩

“医生要有医德,老师要有师德,党员要有党性。”7月24日,代县峪口乡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桂珍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故事。刘桂珍1978年担任段家湾村赤脚医生,后来,相继担任村代课教师、村党支部书记,2003年兼任村委会主任至今。40年来,她将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、乡村医生、代课教师四个担子一肩挑起,从未卸下。

40年来,不管是村内村外,出诊费、注射费她都分文不收。有人说她傻,说当今社会,哪有这种人?刘桂珍说,“当一名医生,病人的需要就是我的职责。每当看到患者通过我的治疗康复时,就是我最欣慰的时刻。”担任赤脚医生40年,不管是刮风下雨,还是山壑崎岖,只要病人有需要,她随叫随到。村民李狗小,儿女不在身边,刘桂珍坚持为他一年治疗两次,已坚持了好几年。至今,她仍然为14名村民垫付医保费用2100元。

1988年,段家湾村贫穷落后,生活条件差,教师工资不高,城里的教师谁都不愿意到这个穷地方来,一个个来了又去,眼看十几个小学生就要失学了。村委会找到刘桂珍,让她暂时为学生代课,等待新老师的到来。为了孩子,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面对着十几张天真面孔的刘桂珍暗暗发誓:一定要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,一定不能让他们失学。1996年,由于校舍需要修建,学校暂停上课。刘桂珍就把自己家当作课堂,把所有能用的用具都用上,桌子、床、缝纫机板,还弄了一块简易的黑板。就这样,坚持上完一个学期的课程。新学期开始了,新校舍也盖起来了,可仍然没有正式老师来,她就一直以代课教师的身份,一干就是30多年。

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,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。刘桂珍几十年来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。作为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,刘桂珍将发展党建作为强村富民、固本强基的关键。在经济条件较为艰苦的环境下,带领村“两委”班子一班人,她紧紧围绕基层组织建设,严格落实“一事一议”“四议两公开”工作法,认真抓好党员发展工作,扎实开展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,进一步规范支部政治生活,着力提高全村党员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。没有开会的场所,就在自己家里开;没有学习的地方,就在田间地头学。

2011年,为了增加村民收入,刘桂珍又带头在村里搞苗木种植,带领村民发展育苗产业,树苗种植面积曾达80余亩,村民收入翻了一番。
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在平凡的岗位上,刘桂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。她先后荣获“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劳动模范”“全国农业劳动模范”“全国脱贫攻坚模范”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等称号。

牛国栋 轧钢行业一面旗

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,轧钢的不输给开飞机的。”这是太钢不锈冷轧厂连轧作业区班长牛国栋常说的一句话。立足平凡岗位,牛国栋一干就是22年。22年间,他扎根一线,成长为轧钢行业的杰出代表。

牛国栋对轧钢机情有独钟,他称自己是“机长”。太钢率先引进全国第一台森吉米尔廿辊冷轧机用于不锈钢生产,牛国栋运用专业知识及一线经验,解决轧机擦划伤等大量问题,推动太钢形成一系列成熟的高等级高质量不锈钢冷轧板生产工艺。他主动请缨,承担了一系列冷轧不锈钢生产创新攻关项目,先后总结出一系列先进操作法,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。

牛国栋坚守初心、扎根基层。在12号轧机调试期间,他吃住在现场,自学英语与外方专家交流,仅用15天就全面掌握了设备性能。他周密部署,提前两个月实现了一次过钢成功,创造了单机架轧机调试时间最短、投产最早、生产产品质量起点最高的纪录。他个人连续两年荣获“冷轧钢工技术比武状元”。

牛国栋勇担使命、敢于创新,针对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第一:第一个成功实现总变形量达到83.3%的马氏体钢轧制;第一个在轧制铁路客车钢过程中,实现了三个轧程减少到两个轧程;第一个对造成轧机断带的技术难题——“悠卷”概念进行定义,制定控制措施,提炼出的先进操作法被评为山西省职工“五小”竞赛二等奖。

2018年,厂里提出“全面创建不锈钢窄幅精品基地、宽幅特色基地、连轧高效基地”的目标。牛国栋鼓励大家迎难而上,以党员“争优”行动为平台,针对质量、操作等问题,开展了一月一课题、一月一攻关、一月一总结活动。他负责的有关降低辊耗项目,创效180万元,被评为职工创新成果优秀奖;他总结的有关焊缝的操作法创效1026万元,被评为山西省职工“五小”竞赛一等奖。

一块“好钢”带出了更多“好钢”。依托“牛国栋创新工作室”平台,牛国栋先后培养出高级轧钢工92名、技师16名、高级技师6名,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。工作室累计完成创新项目151项,创效9000多万元。“牛国栋创新工作室”先后被授予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”“省技能大师工作室”“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”“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”。

奉献在平凡岗位,成功在平凡岗位。牛国栋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多种奖项,省内奖项更是不胜枚举,还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成为山西制造业生产一线的一面旗帜。牛国栋还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、十九大代表,代表全省广大党员出席党的盛会。

(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杨文 李炼 陈俊琦 邓伟强 高建华整理)

搜索 回顶部